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社会身份、国家建构与国际冲突 ——一种来自

来源:情感读本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 言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与心理过程之间的交集,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影响,即一方面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

一、引 言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与心理过程之间的交集,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影响,即一方面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带入政治学研究当中,来分析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研究政治进程的发生、发展对于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的影响机制。(1)郑建君:《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方向》,《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4期。国际政治心理学实际上是政治心理学的分支,是政治心理学在国际层面上的应用,它为更好地重构和创新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也为理解国际政治世界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描述性和解释性逻辑。(2)尹继武:《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从身份研究的角度来看,国际政治心理学主要是以“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作为切入点的。所谓社会身份,是指“一个个体的自我理解的一部分,这种理解来自他对于自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这一事实的认知,并且同这种成员关系所具备的价值和情感意义交织在一起”。(3)Brent E.Sasley,“Theorizing States’ Emotions”,InternationalStudiesReview, 2011, 13(3):452-476.因此,社会身份理论强调的重点在于个体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并且由于这一事实产生了对于这一群体的认同感。由于一个群体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基于对于自身作为该群体的成员这一事实的认知而产生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个体之间就拥有了共同的认同对象,进而就在这些个体之间形成了群体身份。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群体身份具有内聚力,并且将自身同其他群体区分开。实际上,国家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这样一个群体,因为公民对于一个国家的认同感就是基于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成员这一事实而产生的。在一个国家内部,这种认同感便形成了民族主义。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它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了权利、自由、政治主权和民族解放,从消极的角度来说,它则带来了好斗性,特别是如果被人为操纵就有可能形成狂热的排外情绪。(4)马珂:《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因此,社会身份理论提供了对于国家形成原因的解释,即个体基于对共同的身份的认同而形成了国家。在社会身份理论看来,身份具有稳定性和坚韧性,而这就将它同建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等其他理论对身份的研究区分开。(5)Thomas Risse,ACommunityofEuropeans?TransnationalIdentitiesandPublicSpher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p.31.这是因为后者强调身份是通过差异产生的,也就是说自我的身份是通过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差异才得以建构起来的,因此身份事实上只能存在于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当中。同时,他者总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消极的存在,因为在建构身份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他者化”(othering)过程将他者表述为是对自我的威胁。(6)Senem Aydin-Duzgit,“European Security and the Accession of Turkey: Identity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CooperationandConflict, 2013, 14(4):522-541.但是,这种通过差异所塑造的身份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因为内含于差异性中的消极性往往是通过“话语”(discourse)人为建构起来的,在一个话语中被表述为消极的某些特征在另一个话语中则有可能被建构为具有积极意义。(7)Lene Hansen,SecurityasPractice:DiscourseAnalysisandtheBosnianWar,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p.18.但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了稳定的身份之后,这个国家就会同其他国家区分开并形成明确界限,而这种将不同国家区分开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不同的群体身份之间的边界。由于社会身份理论所描述的身份形成过程是内向型的,因此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国家的成员往往只具有内向型认同,即只认同他们所从属的那个国家。由于每一个国家的成员都将自身所认同的国家看作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从而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偏见和敌视,进而导致了国家间的冲突。可以说,群体或国家间冲突是社会身份理论所导致的必然推论,因而也推动了学者们从群体认同的角度对避免冲突的方式进行探究。

二、情感与群体身份的形成

如上所述,国际政治心理学主要从社会身份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一个群体或国家内的集体身份形成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一个群体或国家内部,诸多个体产生了共同的认同对象并进而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内的成员之间则拥有了一种“我们”的归属感。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成员是有自我身份需求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通过从属于一个国家来获得一种完整而稳定的自我身份,从而实现自身的“本体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8)Brent J.Stele,OntologicalSecurit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Self-IdentityandtheIRState,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8,p.19.所谓本体安全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体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它同一个个体的社会身份紧密相关。要维持本体安全,一个个体就需要将自身体验为一种完整的、持续的,同时也不随时间而变化的自我。(9)Jnnifer Mitzen,“Ontological Security in World Politics: State Identity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 2006, 12(3):341-370.只有具备了心理上对于自我的完整理解和体验,个体才能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确定性,进而保障自身身份不受外部因素威胁。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0/0804/408.html



上一篇:市场与情感:基层派出所暖警保障路径研究 —
下一篇:乡村秩序重建的“情”与“理”

情感读本投稿 | 情感读本编辑部| 情感读本版面费 | 情感读本论文发表 | 情感读本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情感读本》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