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北京市美丽乡村深化设计策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言 北京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保存北京周边乡村特色,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美好乡村风貌。然而对于乡村设计的验收评
引言
北京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保存北京周边乡村特色,提高乡村建设水平,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美好乡村风貌。然而对于乡村设计的验收评价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依靠“农委十项”等固定指标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估,设计成果往往缺乏对于乡村的情感需求以及乡村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的体现。目前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迫切需要有关美丽乡村设计的深化研究。
本文以建筑现象学及情感结构等理论为依据,依托门头沟区以及通州区的项目实践,提取美丽乡村深化设计的要素,从而归纳出美丽乡村深化设计的原则与策略,以此对美丽乡村设计深化研究做出补充,也为美丽乡村深化设计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意义。
1 建筑现象学与美丽乡村深化
1.1 建筑现象学以及乡村情感结构理论
建筑现象学来源于现象学与建筑学的结合,当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不再适应当下时代,需要赋予建筑情感意义时,建筑现象学正是建筑理论家们的探索道路之一。上世纪30 年代左右,梅洛·庞蒂基于知觉现象学对于建筑理论实践进行探索,提出了建筑知觉现象[1]学,完成了人与建筑空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上世纪80 年代,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发展,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建筑现象学,特意强调了建筑设计中“场所”所蕴含人之情感与建筑的关系。继而,霍尔、帕拉斯玛等理论家对“建筑知觉”进一步研究,系统完善了建筑知觉现象学,明确了人的认知体验对客观事物的影响[2]。
建筑现象学从理论上提出了人的主动性对于建筑物的感知与影响,同样也印证了人的情感认知在建筑设计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其强化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深度,强调了建筑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物质的干瘪模糊的关系;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找到了建筑的本真存在于对生活中,建筑设计不是一门专业性技术,而是群体的生活经验集合,它是人们探寻生活的方式的反映,其肯定存在性与互动性,它并不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却又诱发群体的记忆[3]。在这样的意义上,建筑师与其建筑设计工作被赋予了相对于建造技术更宏大的责任:把“终有一死者”从“无家可归的困境”召回到“栖居”之中。
建筑现象学为事物的存在表征系统和建筑与群体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人延伸到群体,由建筑延伸到建筑群,其为美丽乡村深化设计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乡村的定义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或者农田林场等第一产业的固有印象,其内涵必然是乡村所蕴含的乡村情感与乡村记忆,也就是俗话中的“乡情”,是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肯定。雷蒙·威廉斯在所著《乡村与城市》中提到了乡村情感结构,作为分析艺术表达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工具,以此来描述身处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感受。艺术家想要顺利通过电影等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情感及思想,则需要具备相同的情感结构[4],而建筑设计想做到符合乡村情感共鸣的设计,同样需要与乡村群众拥有相同的情感价值与诉求。乡村情感结构在不断有机重塑再生中,也不断对物质基础—建筑设计提出诉求。情感结构理论同样明确了美丽乡村设计评价的内涵需求,也是评价美丽乡村设计深化的新的探究角度。
1.2 美丽乡村深化设计概述及评价体系
美丽乡村设计是涉及多种建筑类型以及产业发展策略的综合设计,由于乡村相对劣势的基础条件,对于民居、公共空间以及产业空间有着切实的需求。美丽乡村设计的根本在于乡村风貌的提高设计,是乡村生活方式的引导与产业远期的发展的基石。乡村地位在《2019—2035 年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得到肯定,北京市的门头沟区与通州区等存在着大量与当下物质生活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相矛盾的落后条件村落,亟须适应当下的美丽乡村设计,而不同区域地貌所涉及的山区村落以及平原村落也基本对应了北京市乡村的地貌特点。
上文中提到的“农委十项”具体是指拆除违法建设整理村容乱象、整治农村垃圾、整理生活污水、实施厕所革命、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供给设施配套、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农房质量和风貌等十项指标。然而指标性的评价仅关注乡村物质的基本条件,涉及给排水、建筑物安全性、电力、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但缺乏对公共空间以及乡村生活方式的情感需求的关注。这同样需要在设计中深化设计将评价进行拓展,形成符合时代以及乡村情感结构发展的标准。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0/1017/481.html
上一篇:纸质食品包装中社会情感文化的传播
下一篇:浅谈区域活动中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