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从感觉到意义:疼痛的社会文化属性<sup>*</sup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疼痛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项负面的生理体验,通常给人类带来难以愉悦的感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疼痛(pain)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
疼痛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项负面的生理体验,通常给人类带来难以愉悦的感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疼痛(pain)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国际疼痛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也指出: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1]。同时,疼痛也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人类基本生命体征的第五大体征,已被广泛运用于生命迹象及生活质量的医疗诊断、治疗及评估范畴[2]。疼痛不仅是一项有关身体的事项,还夹杂着大量与社会及文化有关的诸多因素,罗塞林·雷伊(Roselyn Rey)[3]2在《疼痛的历史》一书中说:“疼痛被发现和承认的历史,就是现代医学知识体系的边界和内容不断厘清的历史,科学与玄学分野的历史,个体的意志得到彰显的历史。”这不仅揭示了疼痛的痛苦性,同时也表明它是与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等相关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身体”感受。医学人类学素来将文化视作整体,并通常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讨论疾病与治疗的观念与行为,本文将在此框架内分析疼痛的生理、文化及社会属性。
1 疼痛的感觉特性
疼痛(ache,pain,soreness)在生理学范围内的讨论多是指“疼痛感”,通常也被简称为痛感(英文为nociception,源自拉丁语中的“伤害”),是引发疼痛的刺激从受创部位或者病灶部位发出并传导至中枢神经、使人产生疼痛感知的过程[4]。从现代医学的观点而言,疼痛感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理特征,被人体普遍感知。威曼(Weinman)曾经指出:“疼痛是对组织损害或生理功能障碍所产生的一种信号,当神经或神经末梢受到来自体内或者体外有害刺激时,便出现疼痛。”[5]
首先,疼痛是人类身体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中产生的一项自然生理反应,显现出了其生物属性的一面。在体质人类学家看来,疼痛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副产品”:为了适应直立行走,人类在骨骼、牙齿等方面的改变导致了一系列身体基本疼感的来源。其次,疼痛对外界造成的身体伤痛有预警的效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难免要与自然界的物体发生互动,当人类遭受到外在伤害时身体也会发生疼痛。对于长期以来都要与自然界的危险做斗争的人类而言,为了长此以往的繁衍生息,疼痛感具有决定性的防御意义,人类的身体对钝器、锐器、极冷和极热条件的刺激有着极其敏感的反应,疼痛感的出现在提示与警醒人们,从而让人们避免了有可能进一步的身体伤害,因而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最后,疼痛还是疾病的重要征兆,疼痛不仅预示着疾病的发生,强烈程度也成为了疾病激烈与否的一个评判标准。不同的疾病也会伴随着不同方式及不同身体部位的疼痛,疼痛感也会伴随着疾病诊断以及治疗过程的发生而产生,最常见的如注射、外科手术、各类“镜”检查、活检,甚至静脉切开术等。可以说疼痛感本身是人的身体发生生理变化的指示,是损伤过程发生之时身体内部应激的一种反应。
与疼痛感作为一项直观的感受不同,对于疼痛发生机制的探究则属于历史的范畴。直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人们都没能很好地理解疼痛,对疼痛原因的解释五花八门,并且由于其带来的不适体验,往往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认为,疼痛的大部分原因是魔鬼随着流血的伤口进入到人体内部而引起;其学生柏拉图(Plato)将疼痛看作是情绪而非感觉;现代生物医学的创始人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遵循其体液理论的步伐,认为疼痛是因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体液不平衡而造成。诚然,我们的目的不仅仅只在于解释疼痛感本身,围绕疼痛在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两方面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更多的目的在于试图控制疼痛的发生。正如以Engel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需要从“痛知觉”和“痛反应”两个方面来认识疼痛[3]8。
而真正对疼痛机制的集中探讨,发生在医学生理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不仅将对疼痛发生原理的研究从一种神秘的、不可寻的角度带到了依托于神经传导学的理性解释,也由此,对疼痛感受机制发生中心的关注从心脏转移到了大脑。特异性学说(specificity or labeled line theory)、强度学说(intensity theory)、模式学说(pattern theory)和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从不同方面解释了疼痛发生的原因,是自17世纪以来较为流行的四种疼痛解释理论[6]。至今为止,由于理论逐渐被淘汰,强度学说和模式学说已经逐渐退出疼痛医学的视野。外周特异性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的发现虽确立了特异性学说的主导地位,但其中枢通路的特异性仍然受到质疑。从否认存在特异性伤害性感受器这一点来说,闸门控制学说显然是错误的,但其提出的中枢调制(central modulation)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当代慢性疼痛机制研究[6]。因此,即便是剩下的这两门学说,也发生了极大的争议,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仍未平息。不可否认,从宗教到医学,从对魔鬼的揣测到对神经元的研究,是人类对疼痛研究从感性踏入理性的过程,但是只有生理学部分的解释还远远不够,其社会文化性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硬币的另一面”。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0/1024/486.html
上一篇:一种肘部护套助行器的创新设计
下一篇:室内软装中家具设计的感性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