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传播以文化元素、精神信仰、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传递、共享与融新,生成主体关于族属身份、自我认知、他者肯定的认同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作
文化传播以文化元素、精神信仰、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传递、共享与融新,生成主体关于族属身份、自我认知、他者肯定的认同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于长期的社会实践与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团结互助、命运与共、一体共生的心理意识,是集内涵性、意向性、情感性、价值性于一体的文化观念,延展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衍与传播过程之中。文化传播是一种导引认同为标的的对象性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型塑民族成员基本的文化认知判断、情感投射、利益博弈和价值协商,指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动员、社会整合和国家凝聚。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播的认同标的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全球化所推进的“异质趋同”与民族文化所伸张的“排他斥异”构成二元悖反,多元文化交融、互动与冲突;媒介化生存的“身份退隐”与“意义在场”不断发展演化,三者共同形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时代场,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以新的使命与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时代场生发民族文化认同,在多元化的时代场固基国家政治认同,在媒介化的时代场凝聚主导价值认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传播的认同标的。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时代场生发民族文化认同。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并发展延伸到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文化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维度,它服务于其他领域并上升为“主导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全球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全球异质趋同的同化性力量,对民族、本土、地方文化造成挤压和侵蚀,同时也激发出民族文化认同的自我伸张与内部力量。“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于人们扩大他们自己创造的秩序的范围,以便为他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本土化的动力来自人们在实现心灵慰藉时对于身边的可依赖的支持的需要,即对家庭、邻里,对文化习俗,对把‘我们’与‘他们’分开的意识的需要”[2]。 而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力量的生产过程。因此,全球化的过程也日益表现为传播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文化传播突破了国家的边界、制度的限制以及意识形态的障碍,使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频繁而广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与其相伴随的是文化霸权、经济势差、传播话语地位的不平等、不公平的发展格局与态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推动的异质趋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生成的排他斥异二者相处交织、相互作用中谋求文化自觉。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环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成员面临自身时空境遇的价值研判与积极回应,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带有自知之明的理性自觉。“本土的文化传统”可以“唤起力量和意志去驱逐入侵者”[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不仅在异质趋同的洪流中凸显与肯定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特质的世界意义,也在区分价值边界的设限中对接市场、更新观念、承认多元、互动共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不仅谋求在新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特质的外化、民族文化脉络的延展与更新,同样为一以贯之的民族文化认同延伸主体、客体、介体。在新的文化符号、价值引领、关系构型所构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场域中,克服异化,保有民族文化认同的本质与主流。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旨在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回应“文明冲突”的挑战。文化的强盛,精神的富足,文化的自觉、自信、自豪与归属,才能回应和抵御全球化强势文化的侵袭,才能保有、延续、发展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维护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以及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与其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是经济全球化异质趋同潮流下中华民族内部排他斥异机制的被动抗拒,不如说它是经济全球化异质趋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排他斥异的结构性互动中的主动建构与积极作为。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11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