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声乐作品《沁园春·雪》的艺术形象与演唱实践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创作背景介绍 声乐作品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词作者、曲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相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同的声乐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每首声乐作品都能找到时代的印记。所以
一、创作背景介绍
声乐作品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词作者、曲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相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同的声乐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每首声乐作品都能找到时代的印记。所以只有了解了这首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演唱时才能更好地演绎出词作者的豪迈大气与雄心抱负,才能真正走进曲作者的内心,感受这首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内涵,才能更准确、更深刻把握作品的情绪情感。
(一)诗词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1936年2月,日军侵占东三省以后,变本加厉,又开始向华北进攻。蒋介石答应日军的无礼要求,继续采取不抵抗的方案政策,蒋介石这一决定随即将祖国处于危难之中。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决定让毛泽东率领部队东渡黄河与日军抗战,当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在那里休整了16天。
正巧,毛泽东在清涧县居住期间,巧遇一场大雪。当他登上白雪皑皑的秦晋高原上极目远眺时,鸟瞰着这片粗犷而又充满灵性的高原大地,一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长城内外白雪茫茫,雄浑苍茫的秦晋高原大地,冰雪覆盖。天寒地冻,连咆哮如虎狼的黄河都冬眠了,河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奔腾气势。此情此景,毛泽东感慨顿生,诗兴大发,浮想联翩,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受柳亚子先生邀请写诗,毛泽东随手便把这首旷达豪迈的《沁园春·雪》交给了他,随之柳亚子先生将这首作品公开发表在《新民报晚刊》,一夜之间这首作品迅速在全国广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与信心。
(二)歌曲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的曲作者是军旅作曲家生茂、唐诃,1966年这首歌曲已经诞生,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非常复杂,导致这首歌曲没有办法发表。直到1967年10月依旧没有放弃《沁园春·雪》这首作品的他们商量选出8首毛泽东诗词以及有关的语录,以声乐套曲的形式连接起来,这种新颖的形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很快这组套曲就跟大家见面了,但是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这组声乐套曲只留下了这一首经典作品被大家所传唱。
二、诗词分析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这首词以雪为主题,却并非只是为雪所作,而是在借着雪,以雪言志。整首词遣词造句,设喻用典,字字珠玉,行云流水,辞义畅达,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拍案叫绝。每一句都设有伏笔,意有所指,隐藏了无尽的玄机与秘密,整首词不仅有词作者对当时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应,也暗藏了词作者的真情实感与理想抱负。
《沁园春·雪》全词文情并茂,将写景、抒情及议论融为一体,文采飞扬,意境壮美,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奔放豁达风格。整首诗词可以分为上篇与下篇,上篇描写银装素裹的北国雪景,赞美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秀美风景;下篇借着评论历代英雄人物,引经据典,不仅抒发了毛泽东的自信与抱负,更是突出了词作者词风的雄健、大气,以及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胸襟。
三、歌曲结构调性分析
曲式结构分析与调式分析对演唱与把握声乐作品内涵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正确地、深入地感悟、理解与演绎声乐作品艺术内涵和表现特征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一)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歌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结构,整个曲子分为两个部分,1-52小节为第一部分,53-86小节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乐段,1-25小节为第一乐段,26-52小节为第二乐段。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个乐段,53-75为第一乐段,76到86小节为第二乐段。这首复二部曲式结构的艺术歌曲,前后两个部分不仅在力度节奏上出现变化,情绪表现上更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布局正好与诗词的上下两篇结构相吻合。
诗词上篇描写的是北国千里冰封,白雪皑皑的壮丽雪景,曲作者利用舒缓悠长的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形象地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的美好意境。诗词下篇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纵横古今,借着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词作者的豪情壮志。因此,下篇音乐相对上篇比较激昂,节奏力度转换较快,情绪更激动,进一步展现出词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壮志凌云。
(二)调式调性分析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115/534.html
上一篇:具象油画创作中色彩与情感研究
下一篇:幼儿音乐情感体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