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激发兴趣,揭开文言文之面纱 1.文言文启蒙宜早。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古人运用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学生接触越早越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在国标版小学语文
一、激发兴趣,揭开文言文之面纱
1.文言文启蒙宜早。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古人运用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学生接触越早越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在国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文言文是五年级上册,篇目为《杨氏之子》,我认为文言文的正式启蒙有点为时过晚。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读本,由朱文君编著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可以满足要求。这个读本的内容大多是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
2.利用小故事激趣。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在故事选择中,不妨多讲讲古人的小故事,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先人,感知汉语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跟学生讲对联故事,比如有关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对联故事,“秃驴在哪?东坡吃草!”“狗咬和尚骨,水漂东坡尸”等。有一次,跟学生讲写信的习作,我讲到古代一个人在外地经商,当地发牛瘟,他写一封信,给父母保平安。可是,这个人读书少,语言表达欠佳,结果一封信写了半天也弄不出来,最好只好对父母说:“此处发牛瘟,父亲可安否?”在哄堂大笑中,学生既有了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也体会到语言表达需准确,更激发了对古人语言探究的兴趣。
3.借助小事例引路。生活中,我偶尔将点滴事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载下来。曾经有一天早上,我问儿子:“昨天晚上打雷没?”“没,只听到你的鼾声。”觉得此事甚是有趣,便记录下来:四月三日,清明前夕。晚,春雷滚滚,电闪雷鸣,半夜惊醒,久未入眠。又恐雷声惊扰儿酣睡,乃紧紧抱之。次日早起,问儿:“昨夜雷声轰鸣,你可曾听见?”“未,只闻尔鼾声也!”儿应声答道。我将这个小事例讲个学生听,他们亦是开心一笑。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老师,原来文言文也不那么陌生,没有那么可怕。”
4.尝试一文教俩版本。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有些课文的两种版本进行对照学习,先学现代文版本,在学习之后,再找出文言文版本进行对比。比如四年级的《扁鹊治病》,五年级的《晏子使楚》。在教学这两篇课文后,我将文言文版本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让学生比较学习,学生在深入理解现代文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版本就相对容易了。《晏子使楚》中除了后面一句“圣人非所与熙也”学生不懂外,其他的基本上无障碍。
通过这样的日常教学,学生发现,原来文言文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二、以读为本,训练文言文之语感
1.朗读——强调句读断句。文言文因其凝练的特点,加上与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所以朗读中句读断句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放慢速度朗读,读准字音;二是借助学习工具或者课文下面的注释,根据意思进行断句;三是在难度特别大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并教给学生利用斜线标注停顿的地方。比如在《日时》中的“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一句,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会读成“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而真正的断句方法是“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2.听读——学习名家之长。现在信息发达,大多学生都能利用不同的学习APP进行自学,还可以在网上寻找学习的视频资料。我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名家朗读的视频,在学习模仿中,既可以正音,又可以学习断句,还可以体悟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在背诵《岳阳楼记》时,我推荐学生观看朗诵家徐建顺的朗读,并模仿学习。有学生告诉我,“老师,原来‘夫’字还可以读做‘fú’啊!”
3.吟诵——还原古人读书法。吟诵,是古人原汁原味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不妨选择经典的诗文尝试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古人读书的情景。在文言文学习中,我有时利用“陈情调”来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让他们感知“平长仄短”的方法,更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抑扬顿挫。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写的《仙桐实验小学赋》中,我教孩子们背诵第一自然段:“夫仙桐者,罗湖新校也,癸巳新建,甲午落成。因北枕梧桐,西倚仙湖,故得名也!崭新仙桐,实验冠之,聚潋滟仙湖之灵气,守巍峨梧桐之风骨,容浩瀚大海之胸怀。”因为是我的创作,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样。
4.背诵——带着诗词去旅游。网上很经典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这句话给了我启示,根据班上的孩子在寒暑假都会到外面去旅游的现象,我要求每个班上孩子父母在做旅游攻略时,把与景点相符合的文言文、古诗词找出来,并背诵一两首,录制成视频发到微信群中共享。有学生去年暑假到长沙橘子洲头旅游,在毛主席的巨大雕塑面前当众朗诵《沁园春·长沙》;有学生到三峡去旅游,在三峡大坝前背诵《水调歌头·游泳》……这样的旅行是真正的走向诗和远方,还增加了学生的古诗文的积累。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201/556.html
上一篇:学导并举,共育成长
下一篇:《我们仨》的叙事艺术与文本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