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让审美烛照小学音乐教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是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研讨的重点。下面以三年级的音乐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有效凸显审美这一音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是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研讨的重点。下面以三年级的音乐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有效凸显审美这一音乐教学核心,塑造、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认识与实践。
一、开展音乐审美教学的意义
(一)彰显音乐价值
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课程,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有效的表现音乐艺术和创造音乐艺术等实践学习活动,实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爱好音乐的情趣,使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太阳出来了》一课,这是一首云南风味的歌曲,富有浓郁的彝族民族风格,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聆听范唱、分乐句学唱、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自己编创动作表现音乐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体验了彝族人们的欢喜之情,在优美的旋律、欢快的律动表演中提升了学生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完善学生人格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而音乐审美教育即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身心受到熏陶,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健全学生的人格。这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音乐审美体验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实现美育陶冶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诉求。
以《卖报歌》的学习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这首20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歌曲,首先以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卖报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接着实行分段学习学唱歌曲,来更好地体会歌曲中报童的心情——波三折的经历(快乐→焦灼→低落→幸福激动),这样学生在演唱时感情充沛,制作乐器、编创动作来表演歌曲,从中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面对困难、挫折应积极乐观对待,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二、开展音乐审美教学的策略
下面以歌曲《采山》的学习为例,谈谈在开展学生审美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兴趣——发现美
在开展音乐艺术教学实践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去探寻新知,从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做铺垫。而音乐审美教学是让学生自身感受、领悟音乐情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切近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增强自身体验等方面,来提升学生发现音乐艺术之美的情趣。
《采山》这既是一首充满阳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以学生的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音乐课。所以在教学伊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教师可以以《郊游》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介绍自己对郊游的感受,学生兴致盎然,从多个角度介绍自己的情感体会,这样自然引入《采山》的教学。
(二)营造氛围——欣赏美
美育教育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教师适时营造美育的氛围,让学生用心感受美无处不在,从而获取美的体验、感受。平时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音乐学科的特征,运用游戏教学、律动教学、故事讲述和表演活动等诸多种类型活动,让学生从中欣赏音乐之美,更好地来领悟音乐之魂。
在学唱歌曲之前,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歌曲节奏和情景之美,先播放歌曲《采山》,让学生聆听,在头脑中设想一群可爱的小姑娘在山里采好了蘑菇,便玩了起来,出示节奏(让学生熟悉前十六、后十六节奏),从中体会她们玩耍的场景,其中一位叫“丫丫”的小姑娘,她在山里采了哪些食物?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很高兴、也很安静的欣赏歌曲,为后面的学唱做好铺垫。
(三)提升能力——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切实投入到音乐学习实践中,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演奏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等方式,激发其思维想象力和动作展示能力,从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有效融入在创作的实践活动中,创造音乐之美。
审美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审美烛照小学音乐教学,使学生通过乐于发现音乐之美,真情感受、体验音乐之美,善于创造音乐之美,进而不断提升其音乐文化素养。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32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