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绘事后素

来源:情感读本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细翻《名作欣赏》四十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之《先秦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大多数文章偏于释字赏文,偶遇王富仁先生的《客体与主体的神

近日,细翻《名作欣赏》四十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之《先秦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大多数文章偏于释字赏文,偶遇王富仁先生的《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 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离骚〉的或一种解读方式》一文,豁然一亮,速读一遍,又慢读一遍。文章发表于1993年,时隔二十五年,却曜曜于今,不减光辉。王富仁先生的文章不专注于字词典释,而是通过神秘的互渗律解释了有关屈原及其《离骚》的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的解读方式在众多赏析文中显得很是特别。 最近一直在思考名作细读的问题,怎么读?王富仁先生的文章给了我一些启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名作欣赏》引领了全国性的文学鉴赏风潮,其时代基础是经历“文革”之后的文化空白(准确来说是“知识空白”),大家写小文,目的也是补白与普及。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补白的意义淡化,反而是王富仁先生这篇深度解析的细读文章放在今日变得更合时宜。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八九十年代的鉴赏方式,正如谁也无法否定《廊桥遗梦》的经典性一样,但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却再也流不出那个时代的眼泪。其实,在读到王富仁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前,闻一多先生的《说鱼》也曾是让我一触而心动的文章,记忆尤深,《诗经》居然可以这么读!它不再只是钻在文学的闺房里,情采文采种种了。“鱼”从池沼游向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文化大洋,唤醒了潜藏在文学里的民族文化基因,此鱼已非彼鱼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同样的,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读法。孔子有一句话:“绘事后素。”意为:“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即先“素”后“绘”,先有好底子,然后再加彩添花。八九十年代偏于释字赏文的细读并不是不需要了,而是已经成果累累,底子很厚实了;当今,我们更倡导一种开阔的、多元的、有纵深感的细读法,以避除大众对经典名作的苶然疲顿,重塑大众的阅读信心。这也是《名作欣赏》肩负的重任! 近日,细翻《名作欣赏》四十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之《先秦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大多数文章偏于释字赏文,偶遇王富仁先生的《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 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离骚〉的或一种解读方式》一文,豁然一亮,速读一遍,又慢读一遍。文章发表于1993年,时隔二十五年,却曜曜于今,不减光辉。王富仁先生的文章不专注于字词典释,而是通过神秘的互渗律解释了有关屈原及其《离骚》的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的解读方式在众多赏析文中显得很是特别。最近一直在思考名作细读的问题,怎么读?王富仁先生的文章给了我一些启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名作欣赏》引领了全国性的文学鉴赏风潮,其时代基础是经历“文革”之后的文化空白(准确来说是“知识空白”),大家写小文,目的也是补白与普及。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补白的意义淡化,反而是王富仁先生这篇深度解析的细读文章放在今日变得更合时宜。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八九十年代的鉴赏方式,正如谁也无法否定《廊桥遗梦》的经典性一样,但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却再也流不出那个时代的眼泪。其实,在读到王富仁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前,闻一多先生的《说鱼》也曾是让我一触而心动的文章,记忆尤深,《诗经》居然可以这么读!它不再只是钻在文学的闺房里,情采文采种种了。“鱼”从池沼游向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文化大洋,唤醒了潜藏在文学里的民族文化基因,此鱼已非彼鱼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同样的,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读法。孔子有一句话:“绘事后素。”意为:“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即先“素”后“绘”,先有好底子,然后再加彩添花。八九十年代偏于释字赏文的细读并不是不需要了,而是已经成果累累,底子很厚实了;当今,我们更倡导一种开阔的、多元的、有纵深感的细读法,以避除大众对经典名作的苶然疲顿,重塑大众的阅读信心。这也是《名作欣赏》肩负的重任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415/1074.html



上一篇:姹紫嫣红总是花浅析古诗文中花的意象
下一篇:编孙犁读本的特殊情感

情感读本投稿 | 情感读本编辑部| 情感读本版面费 | 情感读本论文发表 | 情感读本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情感读本》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