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编孙犁读本的特殊情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花山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孙犁读本》,一套10种,包括《孙犁抗日文学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
花山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孙犁读本》,一套10种,包括《孙犁抗日文学作品选》《孙犁诗歌剧本选》《孙犁评论选》《孙犁书信选》《孙犁作品·少年读本》《孙犁作品·老年读本》《孙犁晚作选》《孙犁论读书》《孙犁论孙犁》《孙犁名言录》。这套书由孙犁的女儿孙晓玲撰写长篇序文,并与资深编辑专家李屏锦先生共同主编。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写作的审美视角与其终生坚持的“写真话、写确有所感的话”的原则,使其创作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中,尤其在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史中显得“另类”;然而也正是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写作特点,使其作品更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在今天愈加显示出非同凡响的价值。
孙犁一生不随波逐流,坚持讲真话,愈到晚年,思想愈臻成熟、老辣,他的“劫后十种”不同凡响,其深邃的思想与独立的人格,最终成就了他作为作家良心的公众形象。
孙犁饱览群书,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是学者型作家。他的文章、题跋、书衣文录等,成为引导读者正确阅读的有效方式。他广泛地阅读文学新人的新作,不失时机地扶植他们走上文坛,有口皆碑。
著名教授苏庆昌先生说:“建国以后,政治运动连绵不绝,作家少有不卷入其中的。孙犁是罕见的清醒者。他不写应景之文,不写表态文字;他的所有文字,都经得住实践与历史的检验。在众多当代作家中,唯有他,守住了文学的纯净性。因而,通过这一套丛书的编选与出版,向广大读者推荐孙犁、普及孙犁,实际上是从事一件弘扬文学纯净性的工作。大而言之,这对于社会人性之向善、向美,也是极为有益的。”
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评价说:“《孙犁读本》首次将孙犁的作品分门别类作了归纳,从立意到构想,富有新意与个性,文风清雅,言简意赅,免于翻检之劳,阅读会成为读者审美的享受,且适其时也。”
《孙犁读本》收入了孙犁文集和全集出版时诸多没有收录的新发现的文章,对之前出版的文集和全集中诸多疏漏作了校正和补充。丛书按归类的原则,将同一类的内容作了明确的统一归纳,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丛书还首开先河,以《孙犁论孙犁》《孙犁名言录》《孙犁论读书》等新颖角度编辑归纳,别开生面地展现了孙犁写作人生的各个方面,相较文集、全集,每册主题鲜明,体现了编选者独特的编辑出版思路。
孙犁生前使用的书房家具
书出来了就是出来了,前言后记是主编说话的阵地,此外是没有编辑写责编感受的地方的。这里的“编后记”不过是自说自话的一点回味。
我与孙犁的缘分自然源自阅读他的作品以后对他的敬仰敬佩,是他文字对我的感召。
孙犁是中国文坛上非常奇特的一个存在,他作品中那种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原生的质朴而缤纷感觉,使其从一开始就在中国文坛上非同凡响。他的写作和思想也都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前行的,像是一棵大树,越长越高,越到老年越伟岸越丰富。如果说早期创作中文学描写上的俭省笔墨之间有时候还可能略有青涩的话,到了老年,他自成一体的简洁与精准文风中,透露出来的就是圆融之后的深邃与辽远了。
孙犁晚年的创作,不仅对于人生与世事的思索更其浩远,阅读的范围与关注的细节也都有登峰造极的趋势。典籍收藏、诗文绘画、小品摆设、花草树木、窗外人影,都可以自由地被收纳到对人生的回顾与思考之中,真正臻于融会贯通之境。
文体之于孙犁,实际上已经很不重要,小说、散文、诗歌、回忆录、报告文学甚至哪怕仅仅只是写在信件上或者书页上的只言片语的几句话,都只是做着真情实意的率性表达,很少受到文体本身的限制;即便后来被标明为某一文体了,往往也并非写作的时候的预设。
这种将文学作为表达和抒发的手段的含混,在世界上很多大作家那里都并非鲜见。与孙犁精神气质非常接近的德语大作家黑塞,晚年的文体实际上也有这种不分的情况,很多集子里都是这种诗文结合的东西了,当然他还另加上了画。
孙犁的文名和他的作品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在今天的文坛之上也依然是令普遍的现实功利主义的写作者们汗颜的存在。
正是他的这种特立独行贴近文学本质的写作状态与人生状态,使我确定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为了写孙犁,我曾经骑车远赴孙犁在安平的老家,去观察他家周围的环境,想象其作品中诸多人物在类似环境中的行为言语状态和地理气氛;走在他在散文作品中描述过的家乡的村路上,去实证地体会他所描述的那种丰富而深厚的情感。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415/1075.html
上一篇:绘事后素
下一篇:李渔的劝善惩恶文学观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接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