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古典诗词吾与子之所共适读李元洛诗国神游古典

来源:情感读本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反复品读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的李元洛先生所著《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如古人般涵咏玩味,渺渺兮予怀,时光悠然而止。称赏之余,不禁联想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

反复品读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的李元洛先生所著《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如古人般涵咏玩味,渺渺兮予怀,时光悠然而止。称赏之余,不禁联想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而心下念之:“古典诗词,真乃无尽藏也。”古典诗词,非造物者之功,乃人类妙笔杰作,属中国文化之无尽藏也。这部诗学专著集系统性、开放性、可读性于一书,置于当代众多诗词鉴赏著作中,木秀于林,不遑多让。

系统性。本书从诗词创作的主体与本体出发,分为五大篇,即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而非零敲碎打互不相关。以文本(诗词)为中心,勾连起作者(诗人)和读者(欣赏者),形成“作者—文本—读者”的完整结构。五大篇共108篇小品美文,每文以一个诗学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博引古今中外诗论、文论,相参以他诗,既独立成文又相合为篇。襟抱篇,顾名思义,侧重于书写创作主体的人格、襟抱、风骨。“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人品即诗品,庶几无差。不晓诗作者,不足以品诗也。如《“天下士”与“岳阳楼”——魏允贞〈岳阳楼〉》一文,即以明朝诗人魏允贞的古绝句《岳阳楼》为中心,书写古代爱国志士的伟大胸襟。有抱负有操守的诗人,其心声发而为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语浅意长,慷慨悲歌,有余不尽。李元洛先生在追溯魏允贞身世遭遇,描摹国事蜩螗的时代背景之余,重点寻绎“天下”“天下士”二词的由来,令读者瞬间抓住“诗眼”。再以其他诗人诗作相参,以国事为己任的志士群像顿时跃然纸上。另外四篇,即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是对文本的全方位扫描,是诗词鉴赏大而全的法门。

凡此五篇,高屋建瓴地品评了作者与文本,那么读者在哪里呢?其实,李元洛先生在自序中已详细分析了创作与欣赏的关系,以及欣赏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欣赏者应该“提高到但丁的水平”,即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当然,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就具体的欣赏过程而言,则是从“感性的投入,直觉的印象”到“理性的参与,知性的分析”再到“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一步步升华。可见,读者(欣赏者)不是“作者—文本—读者”中可以阙如的一环,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且,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108篇小品文中蕴含了历代诗论家,包括李元洛先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融入了生命体验,他们不就是读者这一环的代言人吗?毋宁说,读者这一环渗透于全书,完美地阐释了接受美学所谓的读者在文本接受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观点。

开放性。本书引用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词,以古鉴今,以今证古,古为今用,呈现出古典诗词在现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大量引用现当代诗人作品,如苏曼殊、郁达夫、徐志摩、丰子恺、朱湘、戴望舒、臧克家、郭小川、卞之琳、启功、吴兴华、曾卓、丁芒、李汝伦、郑愁予、洛夫、余光中、叶嘉莹等大家,可寻古典诗词之余脉。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的名作《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即暗合明代杨慎《宿金沙江》时空交错、回旋往复的诗艺。

接续古今而不忘融汇中西,援引西方诗论、文论,中外互证,让古典诗词焕发现代的光彩与生机。自序中提到明代袁宏道初读徐文长作品时,“读未数首,不觉惊跃”“读复叫,叫复读”,体现了作品的“惊颤效果”。“惊颤效果”是德国美学家本雅明评论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时提出的,指优秀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惊异与震颤的美感体验。袁宏道虽未出之以“惊颤效果”之阅读体验,但相仿矣。再如,“移情”指移人之情于物,广泛运用于古典诗词中,如“相见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人虽未用“移情”一词加以总结,却也有相应的理论,如刘勰《文心雕龙·特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并不缺乏移情论,并远远超出西方移情理论的内涵,赋予了独特的意境色彩。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用“典型瞬间”的美学原理解读。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提出文学作品宜表现高潮来临前的顷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拈取回乡这一瞬间,“少小”至“老大”几十年间的往事、诗人如何回答儿童的“笑问”等未置片言,留下了丰富的悬念,激起读者的审美期待。以西解中的诗歌鉴赏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415/1077.html



上一篇:李渔的劝善惩恶文学观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接受以
下一篇:选本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从古代文论读本编撰谈

情感读本投稿 | 情感读本编辑部| 情感读本版面费 | 情感读本论文发表 | 情感读本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情感读本》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