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选本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从古代文论读本编撰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论课程,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脉和中华文学经典精神的重要使命,而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学理论批评历史以及文论名篇,
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论课程,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脉和中华文学经典精神的重要使命,而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学理论批评历史以及文论名篇,为这门课程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内容丰富、形态复杂、话语形式多样的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作为一门学科与课程的形成,情况同样复杂。因此,简要地了解传统诗文评在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如何转化为“文学批评史”或“古代文论”的,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学科与课程形成的过程,了解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教学的历史,了解当下古代文论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以及知晓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层面的现象,对于学习这门课程是不无益处的。
一
梳理和反思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问题。按照时下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中国古代文论学科从创建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学科草创至4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阶段。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在它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既显示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又存在着历史的承传性,而总的发展趋势则是由浅到深,由疏到密,愈来愈成熟。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论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但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教学却对现代中国文论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制衡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将继续发挥下去。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之诞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文学、学术新变之产物,无论是这一学科创建本身还是它的学科结构模式、方法系统之形成,均与当时的文化、学术思潮密切相关。从传统的诗文评到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其中存在着必不可免的历史因缘,这就是人们对文学之义界的重新认同,新的认
* 本文系作者为所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读本》撰写之“导论”部分,是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表时略有删改。
识工具和研究方法之掌握,以及在新观念支配下,利用新工具、新方法重新发现、认识、评价、阐述和建构传统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之意愿。中国古代文论学科之诞生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出现,却得等到五四运动以后,人们确求种种新意念新评价的时候。这时候人们对文学取了严肃的态度,因而对文学批评也取了郑重的态度,这就提高了在中国的文学批评——诗文评——的地位。……这也许因为我们正在开始一个新的批评时代,一个从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要从新估定一切价值,就得认识传统里的种种价值,以及种种评价的标准;于是乎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有些就将兴趣和精力放在文学批评史上。”* 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44页。中国古代文论在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怀抱中并没有获得独立意义上的学科地位,反而在“五四”运动对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文学作了全面批判乃至否定之后,却在现代学术体制中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位置,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复杂。因此,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史学科建构以及研究与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影响于学科创建之时的文化学术思想、思潮,同时又因学者们的文化认同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研究与教学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新旧文化、文学激烈冲突、对抗的情况下,必欲取代传统的新文化、新文学迫切需要西方理论的支持与滋养,所以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极其重视文艺理论的氛围,译介、引进域外文艺理论,在学界成为一种风气,以致一时出现了“文艺理论热”。在当时,有影响、有建树的文学家几乎都在文艺理论方面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别的不说,仅举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泰斗的郭绍虞而言,就可看出当时之情形。从1920年开始,郭氏在《晨报》副刊《艺术谈》栏目中总共发表了98篇计10余万言介绍西方文艺理论的文章,内容广泛,涉及到了西方艺术和美学思潮中的主要流派、人物及其观点。他同时还在《小说月报》上介绍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以及皮萨列夫等俄国文艺批评家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其后,郭绍虞便进入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这一领域,并且成为继陈钟凡之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以及学科发展的主要开拓者、推动者。郭绍虞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话语体系建构、理论意识之进一步自觉与阐释空间之拓展、范畴和概念系统之梳理和确认、方法论之建立等等,应该说,均与他当时所掌握的西方文艺理论观念和方法系统有密切关联。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415/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