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志愿服务情感机制研究

来源:情感读本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 年7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经历了发端、

2019 年7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经历了发端、崛起与发展三个阶段[2]。建国后,我国志愿服务主要以“青年突击队”“青年义务劳动”“青年学雷锋运动”等形式展开,彰显了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利他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国志愿服务经历了从“青年志愿者行动”到“社区志愿服务”,再到“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在实践中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逐渐形成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现代志愿服务。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必将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学界主要从社会心理视角探讨影响志愿服务行为的因素。[4]21世纪之后,学界对志愿服务研究呈现多视角、快速发展态势,主要围绕志愿服务功能、志愿服务类型、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5]。近年来,学界对志愿服务研究从微观探讨影响志愿服务的社会心理因素,或者从宏观探讨志愿服务的功能、运行机制或志愿者的权益保障等问题,但对如何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机融合,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显得不足。也就是说,如何实现志愿服务从微观分析到宏观建构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包括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切社会现象,并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链是一种探讨人际关系互动仪式过程的动力理论。本文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试图从微观层面出发,将志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志愿服务互动仪式过程的细致分析,进而从宏观层面构建志愿服务情感机制。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我国《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性服务。[6]在学术研究中,不同学者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有所侧重,但对志愿服务的界定都包含了自愿性、无偿性、服务性、组织性的基本特征。如魏娜认为“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贡献时间、能力和财富,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7]。本文认为,志愿服务不是个体劳动叠加的集合体,而是参与者(组织者、志愿者、服务对象)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志愿服务事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志愿者在互动过程中是否获得积极情感能量的积累。基于这一原则,本文将志愿服务界定为:志愿者通过组织者组织,利用自身专业技能,自愿且无偿参与弱势群体帮扶、社区建设、节能环保宣传、自然灾害救助等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具体服务内容,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并促进志愿者自身成长的互动过程。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

仪式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早期对仪式的研究主要为宗教仪式,强调其社会功能。如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所述:“宗教仪式以一种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统一的社会生活中,并持续地加强着信仰、情感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8]之后,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主要从微观互动视角对仪式问题进行分析,将研究的范围拓展到日常生活,并认为日常的仪式活动对社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欧文·戈夫曼提出了“互动仪式”一词,并将“互动仪式”操作化为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这类活动对群体生活或团结性具有象征性意义。[9]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涂尔干、戈夫曼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常人方法论,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并将仪式定义为:“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实现,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性的符号。[10]24”兰德尔·柯林斯分析互动仪式过程,认为互动仪式是由多种要素(身体共在、排斥局外人的屏障、互相关注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组合构建起来的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其中互动主体有互相关注焦点,并能够感受到彼此身体的存在和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产生群体团结、个人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神圣物)和道德标准等仪式结果。[10]80-81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非常重视情感能量在互动仪式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每次成功的互动仪式都会使互动主体获得积极情感能量的积累,并促使互动主体努力寻找下一次互动。因而,微观的互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扩展到宏观层面,形成互动仪式链,并强调积极的情感能量是主体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动力机制。[10]215-224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qikandaodu/2021/0728/1661.html



上一篇:试论情感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迈向治理有机体中国基层治理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情感读本投稿 | 情感读本编辑部| 情感读本版面费 | 情感读本论文发表 | 情感读本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情感读本》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