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读了这本《中国精神》后,里面的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体现了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故事。那些故事教会了我要爱惜生命,生命很可贵。毕竟
读了这本《中国精神》后,里面的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体现了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故事。那些故事教会了我要爱惜生命,生命很可贵。毕竟在24时18分,在这一瞬间,成千上万的生命之光..被毁灭了……
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空降特种兵等等全部开始救援。当没有大型工具来挖掘时,他们用手刨,用木棒敲,用铁铲铲……当手被石子划烂,流出鲜血来时,他们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在“战潮上奋斗。
在这些令人震撼的事例中,那些与地震抗战的一个个小故事令我无比的敬佩,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心中装满他人的“灰姑娘”--张春玲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她由于3岁时的一次意外,造成了重度残疾: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掌残缺。但是她却生活的很坚强…
当地震发生时,张春玲不顾一切地用肩膀和残疾的手掌去顶、去刨开那些石块,一次,两次,三次…她用重度伤残之躯给了同学宝贵的生命之援。
废墟上的那一个个小英雄,是挺起不屈的脊梁:3岁的小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来时,他举起满是伤痕的右手,虚弱的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9岁的林浩是个班长,他从倒塌的校舍里逃出来之后,没有呆在安全地带,而是跑进教学楼扶出一个个受伤的同学,当记者采访林浩时,林浩坚定的说:“我是个班长1
那些在地震当中献出年轻生命的人,那些不顾一切也要抢救人民的人,那些失去亲人而坚强活下去的人,都是应该被敬佩的人。
现在2015年,当我回想起不久前才去看过的都江堰,那里变了模样,映入眼帘的都是全新的,那些房屋修得比以前更坚固了,花草树木又长出新的生命了。只是经过那里时,我停下脚步了,就是那个被地震损坏的房屋,原样还保留在那里。大面积已经坍塌,无数的裂缝正在蔓延,感觉下一秒将要崩塌似的。
这种精神正无时无刻的激励着我,要学习那种无畏灾难的精神,要发扬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0/062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