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大庆读本】人文大地的回音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北方雪雕民俗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落在大庆师范学院 新闻背景 8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北方雪雕民俗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在大庆师范学院举行。据市文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北方雪雕民俗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落在大庆师范学院
新闻背景
8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北方雪雕民俗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在大庆师范学院举行。据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赵辉介绍,这是我市承担的首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也是大庆师范学院建校以来的首个,可谓历史性突破。
" 北方雪雕民俗艺术人才培养"的立项,在全国亦属首次。
此项目第一次以雪雕做媒介,承载传承大东北五千年民俗文化。学员均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大学教师,他们本身就是东北三省及全国冰雪文化的带头人,授课教师更是齐聚了国内顶级的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冰雪雕塑专家。
由此,这个班被誉为"雪雕艺术黄埔一期"。
培训结束后,将历史性形成一个全新的学科。本期教师与学员也将成为此项目的文化传播者,更准确地说,将成为冰雪文化的传承人。
这个起点,定在大庆。因为地缘,更因这里的精神所在。
历史在那里,血脉在那里,记忆亦在那里。冰雪文化是五千年人文大东北的精神基因,灵魂的皈依,是这个项目最生动的记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及项目的专家评委通过立项,首先基于这里是项目的发生地,具久远的历史,具活态的传承……具"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未来发展走向。
冯骥才给曹保明打电话,就听"咕咚"一声,电话没音了--曹保明掉进雪洞里了。
《人民日报》报道曹保明,为抢救大东北文化,三十几年没在家过一个春节。
8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北方雪雕民俗艺术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在大庆师范学院举行。
9月19日,75岁的曹保明到大庆。我与30名学员一起坐在课堂里听他讲人类五千年冰雪精神史。8月26日至9月19日,这期间,我采访遇到的是一群"中国当代知识分子"--18位"北方雪雕民俗艺术"授课教师。
采访持续一个月有余。
听课,看视频,访谈……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全国各地。
期间感受到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心灵律动,感受着他们的家国情怀。在精英与大众之间,他们在努力寻找自我的一种功能,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关怀。
" 这是五千年文明中一次空前的遭遇,一次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无法避免的文化遭遇。"
8月22日,《南方周末》"国史新记·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中国言者"刊发《冯骥才: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
专访中,冯骥才讲了这样一段:"2000年,我们民协和北师大召开了一次以发展民俗学为主题的会议,请了季羡林、启功、于光远几位老先生。我们在会上预备好一个'文化宣言'。我说,你们现在讨论民俗学、民间文化很重要,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研究的对象已经濒危了、要死了?你们的书桌应该搬到田野上去,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于光远、季羡林等好几位老先生都支持我们,在'文化宣言'上签名。我就把这件事写提案在政协会上提出来。
" ……后来国家建立非遗工程,请我去做专家委员会主任,开始评非遗名录,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了。"
曹保明拄着棍子,戴着狗皮帽子,在漫天大雪中走进大车店、村落人家……掉进雪洞里,落入木帮放木排的江水里……
就这样,140多部2000多万字的东北文化史,几近失传灭绝的民间风俗、手艺作坊、绝唱绝活儿……被抢救出来。大东北没有他们就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就失去了自己举世无双的民间史、经济史、文化史、技艺史、行帮史……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赖以生存、源远流长的血脉。
未来文化正在与今天文化碰撞,现代化文明正在与古老文明交叉。
这是一个从"喂得罗"开始的故事!
196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八,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在路边一户居民家门口,见到一只用"喂得罗"(俄语音译,上粗下细的水桶的意思)制成的空心冰坨,中间插了根点燃的蜡烛。
……由此,中国现代冰雪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冰灯游园会出现了。一头雪雕大象,引万人空巷……到今天,中国哈尔滨冰雪节成为世界最大冰雪节,是黑龙江贡献给全世界的一个伟大的艺术。
曹保明解读"北方雪雕民俗艺术"成功申报的因素:
" 一个项目被选中,主要看四个特点:第一是具久远的历史;第二是有清晰的传承;第三是活态的存在;第四是鲜明的地域特色。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0/070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