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书评:适合亲子共读的散文集,家庭教育读本,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书籍名称:大师写给孩子的散文 易读指数:☆☆☆☆☆ 思想指数:☆☆☆ 博闻指数:☆☆☆ 一、这本书好读吗 这书没有发行纸质版,只有电子书。可在亚马逊或者豆瓣上看到。 虽然
书籍名称:大师写给孩子的散文
易读指数:☆☆☆☆☆
思想指数:☆☆☆
博闻指数:☆☆☆
一、这本书好读吗
这书没有发行纸质版,只有电子书。可在亚马逊或者豆瓣上看到。
虽然书的题目叫在《大师写给孩子的散文》,但没有一篇文章是作家专门给孩子写的,但读给孩子,还是适宜的,同时,大人读来也有收获。
对于孩子,此书不会显得过于深奥,对于大人,此书不会显得过于幼稚。即便不愿意买书,其中的选文也可以从网络上找来读,尤其是尼采写的一篇。
随着年龄渐长,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疏远几乎是必然的,尤其在思想上,彼此的隔阂逐渐变得不可逾越。亲子关系中的双方都感到不能理解对方,陌生感带来焦虑,焦虑加剧亲子的紧张或者淡漠。
其实,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父母和子女本来各有各的道路,束缚不应该是家庭的主题,陪伴才是。人生的旅途有很长很长,家庭是其中一间避风的站台,在其间的每个人所当做的不过是好好珍惜,然后整理好彼此,重又迈向自己的伟大征程。
大人对小孩的教育不是训令式的,就是沉默无言。训令式的背后是家长的自负,家长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能够完全掌控教育,沉默式的背后是家长的自卑,家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无法参与到教育中去。
两种模式中,家长都把自己的角色看作是静态的,孩子需要成长,但自己不需要。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子女是同步成长的,他们在彼此陪伴中,相互学习。父母在引导孩子,孩子也在迫使父母重新思考人生中的各种命题。教育应当以陪伴的形式完成,父母不是孩子的引路人,也不是孩子教育的局外人,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伴读,承担亦师亦友的角色。
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可供亲子共读的书。
父母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当孩子有问题的,没必要装作自己什么都懂,也不必自暴自弃,觉得到了自己的年龄,思考是不必要的,把书丢给孩子就算了。父母所需做的,应该是在人生的共同议题上,一起思考,相互启发,这样亲子彼此尊重,感情也得以维系,并且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型的家庭氛围。
既然家庭是人生的一站,希望从这个站台出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当的教益。每个家庭成员都在闲暇时刻,对美、对思想有更深的认识。
当然有一个好的共读的书籍也相当重要。这本选集既有对人生课题的思考,也有对生活、自然之美的发掘。还不错。
二、这本书说了什么
全书分四个章节:那些忘不掉的时光,和世界交朋友,生活需要调味剂,成长是唯一的答案。简言之,内容是:记忆、世界、生活、成长。前三章多写景散文,后一章是思辨哲理文。前三章,情绪丰满、审美高雅、小情调使人热爱生活和世界。后一章,思考深入,辨析明晰,使人了解世界和人生,鼓舞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章文章都可看,朱自清的《扬州的夏日》,有人味,知识分子腐朽也腐朽地别有情调。不过,只适合大人读,里面有些成人内容,成人读起来才会会心一笑。老舍的《春风》,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个俏皮清新,一个浓妆艳抹,各有格调。萧红的一篇《我和祖父的园子》,孩子气浓,行文清醒脱俗,极有生命力,让人眼亮。
朱自清全家福
这些文章里面有许多成年人滋味,孩子不大能读出来,小孩生在福中不知福,等被俗务缠身,才知道许多小情调的可贵。但可以给他们看,启蒙而已。
第二章,有一篇莫泊桑的《雪夜》,在整章里,非常突兀,有莫泊桑的独特调调,别具一格,像一篇小寓言,像苍凉生命里的一首诗,让这章的其他文章都显得像陈词滥调。
第四章,以爱默生的《论自立》和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最拔群,能给人最多的生命思索。其他的也可看。
三、成为你自己
我们经常受教育,大人从小告诉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做一个道德的人,不要撒谎,不要偷窃,对人有同情心,要勤奋。我们默然这些是好的,可是,他们为什么好呢?家长每次这么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被孩子反问,“为什么呢”,大人会说“这样才能成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啊”之类的,孩子再问“那为什么要成功呢,什么是成功呢,为什么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呢,为什么要有道德呢”,大人往往就无话可说,慌乱之际,只能说胡话,比如,“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啊”,其实是大人黔驴技穷。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0/091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