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名家谈写作 | 刘庆邦:小说创作的情感之美、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或许某一句话便能让茫茫书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敬请期待。
——编者
刘庆邦
写每一篇小说,事前我们都要为这篇小说定下一个调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调子,或调子没有定准,小说就不能下笔。有时候,某一篇小说让我们颇费踌躇,迟迟开不了头,困扰我们的很可能就是调子问题。那么,拿什么为小说定调子呢?我的体会只能是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本质上说,小说是情感之物。小说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我们衡量一篇小说是否动人,完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篇小说所包含的情感是否真挚、深厚、饱满。倘若一篇小说的情感是虚假的、肤浅的、苍白的,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写小说一定要有感而发,以情动人,把情感作为小说的根本支撑。我们写小说的过程,就是挖掘、酝酿、调动、整理、表达感情的过程。小说还没开始写呢,我们的感情已蓄势待发,等小说成了曲调,感情的奔涌自然是水到渠成。
近年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一些短篇小说,不再像契诃夫、莫泊桑那样重感情,而是打着所谓现代主义的旗号,重形式,弄玄虚,以让读者看不懂为高明,为自得。这样的小说理性大于感性,不再让人感动。这里有一个创作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到哪里采取创作资源的问题。如果背离了以情感之美为中心,放弃了把情感作为主要的创作资源,一味从理念上或别的地方寻求创作资源,就违背了小说创作的初心和基本规律,就失去了文学作品作用于人类感情的功能。小说创作是这样,所有其它门类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这样,离开情感的参与,都不能成立。
当然,小说创作除了情感之美,还离不开自然之美、细节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形式之美等多种审美要素的参与。只有把多种审美要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篇完美的、常读常新的小说。
拿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说,它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之美和音乐之美。这两种美好的东西都不是实体,都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表现。我们注意到,诗人借助一连串的自然物象,如“急雨”“大珠小珠”“玉盘”“莺语”“泉流”“银瓶”“水浆”“铁骑”“刀枪”“裂帛”等等,把美好的情感和“仙乐”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以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当然,这首诗的语言之美更不用说,诗句千锤百炼,字字珠玑,构成了千古绝唱。可以说,每样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都是情感之美的保障,如果语言不美,情感之美很难实现。
其实我们可以把《琵琶行》当作一篇短篇小说来读,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等我们把小说写得也有了诗意,我们的眼睛也可以湿一湿。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1日 24 版)
现在我们就讲细节是从哪里来。
我自己总结细节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的,我要一个一个来讲:第一,细节是从回忆中来。
我认为一个人有三种基本力量:第一是体力,第二是智力,第三是意志力。这三种基本力量相辅相成,哪一种力量都不可缺少,你哪一种力量不强大,就成就不了什么事业。在这三种基本力量中,智力里我又把它分成三种力量,第一是记忆力,第二是理解力,第三是想象力。
我说细节首先是从记忆中来的。因为我自己认为写小说是一种回忆的状态,要调动我们的记忆。我们有了一定的经历,一定的阅历,有了很多的记忆,然后我们才会有可回忆的。应该说,记忆力对一个作家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记忆力,没有什么可回忆的,小说就不能进行。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1/0428/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