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情感树洞|表达爱的能力,值得终身学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树洞提问: 对孩子的爱,需要表达吗?前阵子高考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爸爸打出“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横幅,我很喜欢这位爸爸写给孩子的话,更喜欢这位爸爸脸
树洞提问:
对孩子的爱,需要表达吗?前阵子高考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爸爸打出“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横幅,我很喜欢这位爸爸写给孩子的话,更喜欢这位爸爸脸上的笑容……可和同事交流,有人觉得:“爱不爱孩子、家庭关系如何,家长和孩子自有感受,拉个横幅有点儿舍本求末了。这样不利于自发的、主动的关系。”
我们对孩子的爱,除了实实在在的日常关怀和照顾外,需不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先说敢不敢,再看能不能,最后再说该不该好不好,怎么到了这些家长,就是先讨论好不好,再说能不能这样做了呢?
![](http://p2.qhimgs4.com/t017e8d9b86a3fcec8f.jpg)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先回答开篇的问题:需要。对孩子的爱,需要表达。火热的横幅、亲切的话语、细致的照顾、无言的支持、肢体的亲密……表达方法有无数种,无论采用哪种,都是“意愿(敢不敢)、行为(能不能)、价值(好不好)”的互动,而这三者无需分出先后,凝聚一体,才是完整的表达爱的能力。
表达爱的能力值得每个人终身学习,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当下的关系品质,也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诸多观察研究发现,善于表达爱的父母所养育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拥有积极的人际环境。从何学起呢?这里有三条建议。
![](http://p1.qhimgs4.com/t019475711c60c3639b.jpg)
- 去除表达障碍
“爱你在心口难开”是东方文化的鲜明特性。越是亲密的家人之间、越是深厚的亲缘情意,表达起来越羞涩,甚至羞耻。造成这种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长久形成的社会序列。东方社会强调权力、资历,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往往压制亲密的本能,尤其父权,强调崇高与尊严,在子女养育中偏重控制、教化,而回避与子女、家庭成员的亲近。同时,传统的孝道和社会道德中复杂的行为模式,也湮没了平等、自发、自然的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代代成长的人们,必然缺乏表达爱的能力。
所以,要学习表达爱,首先要建立开放、多元的观念体系,像导演李安说得那样:“我不要我的孩子孝顺我,他爱我就行了。”
![](http://p0.qhimgs4.com/t01274e3c0be58e7133.jpg)
- 了解爱的真谛
如前所说,爱是平等、自发、自然的。而心理学中对爱的解释,是“无条件支持他人实现其愿望”,这进一步揭示了爱的真谛:要充分尊重被爱者的主体性,不能在他(她)身上投射自己的愿望,或控制利用对方;还要坦荡无私,不能把爱作为利益交换的条件。“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就是一个“无条件”的表达,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更多时候,我们习惯将爱与奖惩结合——“你听话我就爱你”“你优秀我就爱你”“你爱我我就爱你”——那其实是与爱相悖的。
了解爱的真谛,确信自己真正爱着孩子,才能作出勇敢、真挚的表达。
![](http://p1.qhimgs4.com/t01031a9f485b4c8a71.jpg)
- 寻找独特方式
抱着一颗真挚的心,也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人认为大庭广众下拉横幅是挑战,也有人觉得一对一说出心里话更难。这是一个发现与适应的过程,不要害怕,在尴尬中磨练,会逐渐体验到能力提升带来的乐趣。在建立属于自己与孩子的独特方式之前,可以多做些尝试,比如——
“愿望清单”:让孩子列出真实的愿望,不评论、不批判,而将之作为支持的标的,与孩子共同讨论、完善它;
“YOUR HOUR”:与孩子约定每天或每周的专属时间,无限制地倾听交流或做孩子要求的事;
“爱的代号”:形成一些特定的语言、手势、符号等,私密传达爱的信息;
“爱的小事”:在触手可及的每个细节中、用各种“小花样”表达爱;
“反道而行”:在某些特殊时刻,打破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固有印象,严肃的偏偏去搞笑、懦弱的忽然变大胆,为孩子来一次出乎意料的表现,留下爱的深刻记忆。
愿每个人都能尽情表达爱。那样,人生就没有遗憾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1/0620/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