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方人杰《楚辞读本》的评点体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方人杰的《楚辞读本》不仅评论屈原作品,还包括宋玉、贾谊、刘安等宗骚之作。方氏将《离骚》称《离骚经》,由于《离骚》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些学者便将它尊称为《离骚经》。《
方人杰的《楚辞读本》不仅评论屈原作品,还包括宋玉、贾谊、刘安等宗骚之作。方氏将《离骚》称《离骚经》,由于《离骚》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些学者便将它尊称为《离骚经》。《离骚》归经的这个说法最早可以溯源到西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奉诏作《离骚传》,将《离骚》与其他儒家经书相提并论而作《离骚经章句》。
后来,班固、贾谊也将《离骚》称其为《离骚经》。东汉王逸则是在沿用《离骚经》这个题目之外,还在《楚辞》其他诸篇后均加以“传”字。洪兴祖亦对《离骚》称“经”,并认为:“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耳,非屈子意也”。但并非所有的治骚者都如此,黄文焕、林云铭便.不如此,而方氏则是沿袭了这一称谓。对于作者有疑的篇目,方人杰也多总大家之说以定,少个人观点的阐发。
如《招魂》篇,有人主张是宋玉哀其师招其魂所作,另有人主张是屈子招怀王魂而作,方氏则日:“《招魂》之礼本于死者,故假此辞以招之,致其诚爱之意也。”
在总结前人之说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倾向。系统而言,方氏言简意赅地对《楚辞》文意及艺术进行了评点。
怨而不怒
众所周知,《楚辞》的一大特点是抒发强烈的“怨”情,怨在去国远君,怨在怀才不遇,怨在身世漂浮。有学者认为,《楚辞》之“怨”重在强调个人不幸的身世遭遇导致的感情虽比较激烈,但却是有所节制的,并未完全突破儒家思想的界限。虽说《楚辞》是楚文化的结晶,但楚文化发展不是单一来源,其中还好包含了对命运的哀叹,却鲜能看到对楚王彻底弃绝的断然之情。
故钟嵘《诗品》论五言诗源流时,将之归为《诗经》、《楚辞》两大流派,其中《楚辞》能“情兼雅怨”。方人杰亦立足儒家来评点《楚辞》,认为《楚辞》具有“怨而不怒”的诗性品格。其在《离骚》总评中云,方人杰在评点《离骚》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谓字字血泪。方氏叹屈原之被疏,拳拳爱国忠君之心无处寄托。
屈原之哀,哀在自身的遭遇;屈原之望,望在君主的振作。而通篇“急节中笔笔咽住”,“反反复复原之恕之,绝无一字怨及君身”(《离骚》评点)。故方氏赞同张泰先的评点,列于文后:“《离骚》备极幽怨,而委蛇曲折,枪有余悲。其文情如雾给丝萦而下,真奇作也”,《离骚》文中有“怨”,但是委婉的表达,故文情显得曲曲折折。
再如在《惜诵》总评中云:“篇中言及君身,便字字憾及谗小;及言至谗小,又字字怨及己身。”认为在屈原作品中,有关于君主过失的便是奸臣当道,而奸臣当道又是自己抗争不力的结果,那“怨君”便归到“怨己”上了。
在《哀》中也是如此,“写身之所历,皆是写心之所至,伤悼之念皆从君身蛊惑处曲曲传出,绝不见怨天尤人之意”,谓屈作不怨天不尤人。在《思美人》总评中论道:“九章此赋独写出骨骸身份。思美人而不得,而有美则不能魄。将满天怨气,四面无著,则惟有成仁取义或冀一悟己耳。而他又何如焉?
故篇中托物取材,当于空空色色之中想其隐痛无聊之意,斯为得之。”方氏认为在该篇中,屈原思美人,求良媒不得,都没有怨,独独是怨己,怨自身不被容纳而变节亦不能,怨自己不被重用不为君效力,可谓满天怨气。但屈原总是“有怨慕之思无决绝之意”,对君王、对家国仍有深深的依恋。以方氏之言,此即是“怨而不怒”。
对《楚辞》“怨而不怒”内涵的解读,究其原因,与方氏接受的儒学熏陶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庄子读本》中,方氏以儒解庄,延续到《楚辞读本》中,便是对屈原“怨而不怒”的阐发了。
“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的经典命题,儒家认为“诗可以怨”,而另一面又以“怨而不怒”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个标杆。这段文字之前面,就是著名的邵公谏厉王的历史事实。却是最早提出“怨而不怒”的。
宋代朱熹在《论语章句集》“诗可以怨”说:“怨而不怒。”,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无邪就是中正,《八借》中说:“《关维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淫”和“不伤”都是不过分,也就是适中的意思。事实上,儒家对中和之美的强调贯注在整个儒家元典之中,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方氏便是手擎儒家诗教大旗来评点《楚辞》的一员。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2/0111/1901.html